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2025年9月8日,《农民日报》第6版整版刊发题为《内蒙古:牧原水肥让荒漠变良田》的文章,报道了在内蒙古奈曼旗的牧原养殖场环保区,工作人员用水肥对120亩沙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经过4年时间,解决了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如今这块地已经种上了玉米。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8日《农民日报》第06版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牧原的生猪养殖场,记者看到堆肥厂房内一位工人正在传送带前将有机肥收拢成堆。

  “我们养猪产生的粪尿经过固液分离后,固体堆为有机肥,出售给有机肥商户。液体部分经过厌氧发酵后存为沼液水肥,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网设施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经过测土后浇灌到农户的田里,提高地力,为玉米、谷子(小米)等作物提供养分,帮助农户减少使用化肥。”牧原农艺师范明月介绍说。

  在该养殖场的周边,不少种植户都在使用牧原提供的水肥。“以前碰上风调雨顺的时候,上足了化肥和鸡粪,一亩地也就产1100~1300斤,使用牧原水肥之后,亩产最低也有1800多斤。”敖汉旗种植户张金学笑着说,今年春天牧原还给周边种植户进行了管网改造,免费发放滴灌带,“把水肥闸一开,在树荫里乘凉,地就浇好了。”

  张金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从2022年开始就不使用化肥了,借助牧原的水肥促进玉米生长。以前每亩地除了要100块钱的鸡粪做底肥,还要80斤的掺混肥和20斤尿素,光化肥每亩就要160块钱,现在不但省了这笔钱,还提高了产量。”

  “这块以前是沙土地,种粮食根本长不好,产量特别低,只能种点荞麦,一年才能收300斤。用牧原水肥的第一年我就尝试种了谷子,当年亩产就有600多斤,经过几年的连续使用,土地越来越肥沃,今年产量保守估计能到1100斤。”敖汉旗种植户白俊杰说。

  除了助力种植户增产,在内蒙古奈曼旗的牧原养殖场环保区,工作人员用水肥对120亩沙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经过4年时间,解决了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如今这块地已经种上了玉米。

  “向荒漠要良田,就要先治沙、固沙,平整土地后,前2~3年结合水肥先种植一些固沙植物,之后就可以种植玉米了,种植后首年产量可能也就600~800斤左右,随着每年不断施用水肥,产量逐年增长,第三年基本就能稳定在亩产1500斤以上了。”范明月说。

  有了示范地块,当地不少农户也试着开垦沙地、荒地,施用水肥后种植农作物。

  “过去这片沙地,草都不怎么长,啥都种不了,施用牧原水肥之后,我在这片沙地上种上了葵花,已经开始有收益了。”奈曼旗种植户赵文启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刘一明)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杨净毓
10479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喀左至赤峰高铁正式开通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