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冬天就犯愁,羊只能啃干草、吃高价精饲料,一只羊每天光饲料钱就4块多。现在好了,有了这‘科技草’,哪怕室外零下20℃,车间里的大麦苗照样绿油油地长,一年365天,羊天天能吃上鲜草!”10月13日,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西塔林艾勒嘎查的饲用大麦技术示范基地里,养殖户捧着刚收割的鲜草感慨道。这处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牵头打造的示范基地,正以饲用大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破解困扰当地多年的冬季饲草短缺难题,让农牧民养殖牲畜实现了“全年鲜草自由”。
据了解,该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牵头统筹,联合内蒙古民族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推广落地,科左中旗西塔银桩生态羊业养殖场、北鲲牧业等作为示范基地,形成“科研+推广+养殖”的协同链条。2023年技术落地通辽后,科研团队针对当地冬季长、饲草缺的痛点,推出室内无土立体栽培模式:车间配备人工补光、自动喷淋设备,通过智能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种子经筛选、消毒、催芽等环节,仅7天就能长成鲜草。
“200平方米的车间,一天能播种200盘,日产鲜草1.5吨。”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刘志萍研究员介绍,团队筛选的“蒙啤麦5号”“内农科饲用大麦1号”等品种,苗草转化率达1:7至1:8,粗蛋白含量约20%,远超传统饲草。北鲲牧业负责人高贺算了笔细账:采用鲜草饲喂后,肉羊不仅发病率降低、生长速度加快,肉质也更紧实,“通过测算每只羊每天饲养成本可节约1.5元左右,全年育肥可节约成本15万元,实现纯收入35万元。”
为让更多农牧民掌握技术,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创新推广方式:制作种子催芽、设备操作等主题短视频,通过本地公众号、涉农APP推送;组织科研人员走进养殖场举办现场培训会,手把手教农牧民调控生长环境、搭配饲喂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鲜草的稳定供应,为草原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无需再依赖天然草场满足牲畜饲草需求,既保障了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又为草原生态修复留足空间,真正实现“养殖增效”与“生态向好”的双向奔赴。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技术体系,推动“智能草工厂”向周边旗县延伸,让更多农牧民享受到科技红利。(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韩云玲)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