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美丽的太仆寺旗。太仆寺旗融媒体中心提供

  3000多年前的青铜之光曾在这里闪耀,草原丝路的驼铃曾在这里回荡,皇家马场的雄姿曾在这里展现……

  锡林郭勒草原的南缘,太仆寺旗宛若一幅历史长卷,将游牧与农耕的千年对话,轻轻铺展在天地间。

  这里是“中国御马文化之乡”,“太仆寺”的名号从秦汉九卿的朝堂绵延至今;这里是农牧交汇的天然熔炉,草原牧歌与田园炊烟交融共生,一边是骏马踏遍草原的豪情,一边是禾苗铺满田野的温润,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了独有的多元生活图景。

  昌原曙光 牧野流金

  太仆寺旗的历史开篇,早在3000年前就已写下。

  境内发现的青铜时代锡矿遗址,印证了这里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参与到北方青铜文明的交流网络中。

  2013年,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博物馆会同锡林郭勒盟文物站、太仆寺旗文物管理所专家组成的考古团队,在千斤沟镇的石门山进行勘察时,发现了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古代锡矿遗址。

  太仆寺旗博物馆馆长左爱宇介绍,这处遗址由10余条古矿坑和大量石制开采工具组成,经专家鉴定属于青铜时代。这一重大发现为破解北方草原青铜器的原料来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

  早在夏商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先民就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太仆寺旗锡矿的发现表明,在中原青铜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北疆草原也亮起了文明的曙光。

  锡是铸造青铜器的重要原料,这处锡矿的存在意味着当地先民不仅参与了青铜时代的物质创造,还可能通过贸易将锡料输送到中原地区。

  开启想象的大门,3000年前,一群群工匠在石门山陡峭崖壁上用石器开凿矿脉,叮当之声在山谷中回荡,矿石被运出后经过冶炼铸成青铜器具,为草原乃至中原的文明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爱宇捡起一块拳头大小的圆形石头,指着几处凹面说:“这就是当时人们采矿用的工具,这些凹下去的地方都有明显的绑过东西的磨痕。先民们就是用这样原始的石质工具采石挖矿。这座锡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草原青铜器的生产,以及中原地区锡矿石原料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附近的天然石洞内发现了完整的黑色陶罐,印证了当年采矿工人在此定居劳作的生活场景——先民们以石锤为器,在深山中开采锡矿,再通过原始冶炼技术提取矿料,这些带着草原印记的锡料,或许曾沿着早期通道运往中原,与铜矿融合成鼎镬礼器与戈矛兵器,成就了青铜时代的辉煌。

  交融通衢 丝路驿站

  太仆寺旗的地理区位,注定了其成为文明交汇的天然枢纽。这里南接坝上农耕区,北连草原腹地,既是内地通往大漠的咽喉,也是南北物资与文化流转的必经之路。

  从辽代的盐道到元代的驿路,再到清代的商道,三条脉络在此交织,让这片土地成为“交融通衢”的鲜活载体。

  “太仆寺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大漠的重要商道、盐道和驿道”。太仆寺旗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高忠胜说。

  辽代,这里开通了交易青盐的古盐道。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幸福乡与沽源县九连城镇共有的一个淖尔,盛产食盐,因水面酷似一只面东而卧的狗而得名——狗泺。当时的面积很大,有“百里狗泺”之称。辽代末期,朝廷在狗泺西岸设盐务管理机构——狗泺盐司。

  金代,狗泺盐司提升为西京盐司史,为当时七大盐司之一。狗泺西岸设立了行政机构昌州,这是太仆寺旗最原始的名字。金代还在狗泺开设榷场,对外贸易盐和马,昌州成为金朝十分富庶的州府。

  昌州不仅盐政发达,还是金朝廷从中都(今北京)通往漠南草原的交通枢纽,更是南北商贸集散地和军事重镇。

  历史的车轮驶向元代,元仁宗将昌州和辖区内的宝山县合并称宝昌州,是元大都去往元上都捺钵西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宝昌作为地名从此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元代周伯琦在《扈从诗后序》中记载:“大都至上都的驿道西路,在察罕脑儿和宝昌州之间,有遮里哈剌和忽鲁秃两处捺钵。”

  位于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的宝日浩特古城,被考古专家初步推断为忽鲁秃捺钵遗址。

  左爱宇介绍:“古城呈长方形,总面积15.8万多平方米,城内有明显的街道和房屋基址,还有盘碗等生活用具的残片。2024年,这里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纵贯南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也经过这里。作为这条国际商道上的重要节点,太仆寺旗见证了驼铃声声、商队络绎的繁荣景象。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太仆寺旗宝昌镇,因地处交通要冲而商旅云集,汇集了来自察哈尔各旗的蒙古族商人和来自山西、河北等地的汉族客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兼具察哈尔蒙古族特色和晋冀汉族特色的多元文化风貌。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古老的驿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太仆寺旗的交通区位优势依然凸显。

  如今,锡张高速(S27)和国道207线纵贯全境,太仆寺旗距北京仅350公里,是内蒙古进京距离最短的旗县之一。便利的交通使太仆寺旗成为京津冀地区连接内蒙古草原的“桥头堡”,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国现象级网红景点“牛奶湖”在短视频时代悄然“破圈”,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远方”。

  塞外秣马 草原牧歌

  太仆寺旗的文化底蕴藏在它的名字里,探寻它的文脉,就像翻阅一部悠久的中国马文化史。

  与马文化有关的“太仆”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太仆》,指专责管理皇家马匹和马车的官员,太仆寺则设立于元代。

  清代顺治朝到乾隆朝,太仆寺功能最完备。今北京市西城区东南部,东起府右街,西至东槐里胡同有一条太仆寺街,是清朝太仆寺衙门驻地,建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管理全国马政。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后,今太仆寺旗是兵部直属军马场,成为专供皇室军用马匹与御用肉食、奶食的皇家基地。

  这片被康熙皇帝选中的草原,以贡宝拉格草原为核心,水草丰美、气候适宜,为马匹繁育提供了绝佳条件。鼎盛时期,这里的骏马达7万多匹,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如雷,鬃毛飞扬似霞”,牧人的吆喝声与马蹄声共振,构成了皇家马场的壮阔图景。

  随着时代变迁,太仆寺左翼牧场的建制虽在清末裁撤,但马文化的基因却在此扎根。

  如今,太仆寺旗被授予“中国御马文化之乡”的称号,养马、育马、驯马的传统技艺得以完整保留。全旗现有5000余匹马,驯马师60人。

  贡宝拉格草原上,现代马术活动与传统赛马并存,当年皇家马场的荣光虽已远去,但马所象征的坚韧、奔放与豪迈,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成为太仆寺旗区别于其他草原地区的独特标识。

  太仆寺旗御马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1.5万亩,建于2001年,是集马匹繁育、交易、医疗、性能测定等于一体的马文化产业链基地。

  御马苑的骑手们个个都是驯马能手,2013年在第二届全国马术大赛中分别创造了30秒跃马次数最多、30秒飞马捡哈达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御马苑工作人员许晶晶说:“马苑现有23个品种、580多匹马,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名贵马种。在套马、打马鬃、饲养、治疗等方面,既用现代技术,也用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方法。”

  从青铜时代的锡矿微光到清代御马场的万马奔腾,从辽代盐道的车马辚辚到元代驿路的使节往来,太仆寺旗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北方草原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印记,每一笔都书写着过往岁月里生生不息的传奇。(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高莉)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018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云端”传艺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