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网、北疆新闻APP、北疆云消息(内蒙古晨报记者 王晓玲)
“敕勒川,阴山下。”黄河一路向北,在内蒙古境内形成巨大“几字弯”。
从地理分布看,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
从生态功能看,我区黄河流域具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从发展地位看,黄河流域涉及我区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7个盟市,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区的50%和68%,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区域。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为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渐入人心,内蒙古弘扬“蒙古马精神”,有关部门和沿黄盟市,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推动转型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唱响“绿色合奏”
争做绿色发展“排头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间,沙漠腹地风蚀沙埋严重,一度被视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如今,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
经过几十年来,坚守与风沙抗争的库布齐人一代接着一代,书写了荒沙治理的英雄史诗。冬走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能看到现在已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冬走黄河,看它西进鄂托克,中跨杭锦、达拉特,东出准格尔。而今,鄂尔多斯市各地正在多措并举、合力同心、接续奋进,唱响“绿色合奏”,推动全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经过不懈努力其中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2022年定下的发展目标之一即未来绘就的蓝图中将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筑牢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在内蒙古2022年“两会”委员通道采访中,自治区政协常委刘德带来了《加快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黄河过境阿拉善80公里、流域面积3988平方公里,是黄河内蒙古段的起点,生态地位尤为重要。历史上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一直威胁着黄河的安澜,曾经迫使黄河三次改道。当地农牧民告诉我,过去是大风起尘飞扬,天空下沙不下雨。”自治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副主委、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介绍,如今,一幅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正在阿拉善大地铺展开来。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绿色”,已成为阿拉善盟最亮丽的底色。
刘德介绍,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实施沙漠生态修复,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补水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使沿黄地区植被盖度由2012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20%,生态保护治理面积增加了28万亩,在这个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形成了一条长约12公里,宽约一公里的生态廊道,有效地阻止了泥沙侵入黄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刘德建议,着力推进全流域生态整治保护、科学推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协同推进沿黄盟市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我们要始终胸怀黄河保护治理这个“国之大者”,加快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推动转型发展提升
科技创新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战略高度,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谋划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深入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充分利用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的基础,发挥区域水热条件等优势,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国家、自治区‘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粮食产能建设,实施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水型农业。”自治区政协常委、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处处长姜飞月在内蒙古2022年“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开展河套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智慧农业的提案。
姜飞月说,河套灌区素有“塞外粮仓”之称,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优质小麦等绿色农畜产品主产区。“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改造提升512万亩;河套灌区新增建设110余万亩,改造提升120余万亩,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落实“四水四定”治水思路,为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姜飞月建议,开展河套灌区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和治理盐碱化耕地,创造黄河流域现代化智慧农业的成功案例。规划耕地质量提升、科技推广、智慧农业全方位集中投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规划编制、项目设计、科技攻关、制度创新等方面研究,扶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保障。
讲好新时代故事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伴河而居、逐河生产……黄河、黄土、黄种人,早已是水乳交融、血脉共生,而由此孕育的黄河文化、中华文明,更因其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021年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为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的内容。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以来,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风情带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了河套平原旅游集群、库布其沙漠旅游集群,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引领内蒙古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擦亮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共同谱写了内蒙古的辉煌篇章。巩固发展和谐稳定局面,让边疆长筑长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主席,阿拉善盟文联原主席马英表示,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让老百姓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要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要极大地丰富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博大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美好生活。
2020年,乌梁素海生态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就是乌梁素海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与软硬件提升多重合力的成果。
库布其沙漠作为生态治理的典范,曾先后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并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依托库布其生态修复后的沙漠绿洲景色,自治区持续深入挖掘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沙漠探险、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库布其七星湖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景区。
2021年,七星湖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是内蒙古黄河水利工程典型代表,2019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列为黄河文化遗产大保护区域建设工程。利用黄河水利工程独特资源,打造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农耕文博园等文化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高质量黄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鄂尔多斯市被列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敕勒川旅游区(哈素海)为国家首批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内蒙古伊利集团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展示黄河“几字弯”文化独特魅力,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这仅是内蒙古黄河流域盟市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缩影,其实不仅是内蒙古,全国沿黄流域的省市都在以绿色发展的模式去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
内蒙古2022年“两会”热词也提到了“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准入清单。我们坚信,在未来,黄河两岸必会生机勃勃,绿色盎然。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