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的“绿色长城”横亘大漠
北疆新闻阿拉善消息(记者 张鑫)在我国西北干旱腹地,内蒙古阿拉善盟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盘踞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 曾因风沙肆虐、生态脆弱沦为 “生命禁区”,如今,这里正上演生态逆袭。
随着2025年7月6日最后431公里锁边任务完成,总长约1856 公里的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这道“绿色长城”横亘大漠,既有效阻截流沙扩散,守护北方粮仓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更标志着当地在防治荒漠化、遏制三大沙漠“握手”上,迈出里程碑式步伐。
阿拉善的“绿色长城”横亘大漠
生态向好之际,阿拉善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让 “黄沙”变“黄金”。依托梭梭林、白刺等沙生植物资源,当地重点培育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之路。
9月11日,记者走进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目之所及,梭梭林漫山遍野,一直延伸至贺兰山脚下,生机盎然的景象难寻昔日风沙痕迹。
阿拉善重点培育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
“现在农牧民的‘生态收益’渠道越来越宽了!”茫来嘎查副书记王涛介绍,2024年当地农牧民依托以工代赈获得收益约1.42亿元;675名生态网格员年领工资约1350万元,成为生态成果的“守护者”;而通过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农牧民更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此外,茫来嘎查还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民”的发展模式,建成肉苁蓉加工车间并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形成嘎查集体经济壮大、农牧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茫来嘎查共有5.3万亩梭梭林接种肉苁蓉,每户年收益可达10万元。
工人正在加工肉苁蓉
数据见证产业实力。截至2024年底,阿拉善盟已建成9个规模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1个百万亩花棒采种产业基地,封育保护天然白刺3878万亩,累计人工种植梭梭1026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接种锁阳52.1万亩,年产肉苁蓉10050 吨、锁阳近5900吨,2024年特色沙生植物产业产值达20亿元。
科技支撑筑牢沙产业发展根基,龙头企业激活产业升级动能,二者协同发力,为沙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在内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肉苁蓉展厅,沙生药用资源成果丰富。该公司董事长张治峰介绍,企业已构建完整产业链,研发苁蓉产品并通过直播销往全国。“产品卖得好,肉苁蓉需求大,农牧民想多增收就多种梭梭树”,这种“需求牵引种植”模式,让沙漠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形成闭环,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互促。
同时,社会力量更壮大治沙合力。中国绿化基金会等12家社会团体、阿拉善苁蓉集团等企业,及驻地部队、工青妇组织广泛参与,形成多元治沙格局。如今,1856公里锁边绿廊锁住生态希望,沙产业让“绿富同兴”理念深入人心。
“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这是阿拉善治沙兴产的不变追求。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当地将进一步健全沙产业标准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品牌建设,让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持续焕发新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阿拉善力量。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