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厚度,不仅见于高楼广厦,更植根于其文化的深耕与阐释。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呼和浩特市社科联)立足首府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以学术为犁,以创新为种,在“北疆文化”的广袤田野上进行了一场立体化、系统性的深耕,使古老的青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追根溯源,夯实“文化呼和浩特”的学术基石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承载历史记忆,塑造独特风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而系统的学术研究,则是厘清文化脉络、夯实建设根基的基石。
在这一宏大命题下,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并未止步于泛泛而谈,而是将“文化呼和浩特”的原创性研究作为战略支点,致力于系统梳理这座城市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独特坐标。《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探源研究》《青城文脉品读》等专著相继问世,它们如同文化的“考古手铲”,对大窑文化、后城咀石城遗址、岔河口遗址等关键遗址进行追根溯源的学术梳理,解读青城的文化密码。

《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探源研究》《青城文脉品读》等专著相继问世。主办方供图
两年来,187项学术成果持续产出,为北疆文化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将那些尘封于地下的遗迹、流传于口耳的故事,转化为清晰、严谨的学术语言,为城市守住了文明演进的物证,为后世留存了不可磨灭的文化档案。
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已规划2025至2027年的三年出版蓝图,计划围绕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北疆文化核心维度,出版30余部著作,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研究成果,讲清呼和浩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贡献。通过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是谁”的根本性问题,构建完整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为城市的当代发展与未来认同,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滋养。
破壁出圈,打造“文旅呼和浩特”的流量密码
在学术深耕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社科联敏锐地意识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接纳。他们主动打破学术高墙,用“有思想、有观点”的社科作品占领新媒体阵地,将厚重历史转化为易于传播的流量密码,使北疆文化从书斋走向街头,从历史走进生活。
与此同时,社科研究本身也在完成着华丽“转身”。与知名学者施展合作的《施展讲述“北疆枢纽 呼和浩特”》8集系列视频,成为现象级爆款。视频凭借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强烈的故事性,当月传播量即突破520万次,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的同频共振。看似偶然的文化出圈,实则是呼和浩特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主动建构,是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时尚、文艺、休闲……成为呼和浩特的新名片。这些创新传播实践为古老的青城文化找到新的“呼吸”,为城市注入了青春活力,将呼和浩特从一个遥远的地理坐标,转变为一个充满故事张力与文化魅力的精神家园,让城市形象宣传变得轻盈而又深刻,也让“北疆文化”的内涵在当代语境中以全新的打开方式延展着。
温情阐释,描摹“幸福呼和浩特”的时代画卷
“北疆文化它的内涵有很多,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落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感受,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关系。”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薛红伟说道。
近年来,呼和浩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的“五宜”城市。因而在文化作品的研究阐发中,社科联推出《幸福呼和浩特·乡村纪事》4集短视频,将镜头对准水磨村的“乡情”、郝家窑的“乡愁”、乌素图的“乡风”、格此老村的“乡土”,从四个富有代表性的村落入手,将生态底色、休闲品质、文化底蕴与黄河、阴山等北疆要素巧妙融合,具象化地展示了“城乡共融、时光治愈”以及北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归属感。让城市留下了记忆,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呼和浩特在今年入选“2025中国文化自信样本城市”。从“文化呼和浩特”的原创性研究,到“文旅呼和浩特”的创新传播,再到“幸福呼和浩特”以人为本的温情阐发,呼和浩特市社科联通过“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工作法,将北疆文化从古籍中的冰冷文字转译为可感、可知、可参与、可沉浸体验的城市温度与精神归属。当文化的力量被深入地研究、生动地讲述,便有了真切地感知,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在其中悄然隆起。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