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乌兰察布 > 正文

  金秋时节,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冷凉蔬菜种植基地,连片菜地绿意盎然,村民穿梭其间采收蔬菜,不远处的恒温库前,运输车辆有序排队,新鲜蔬菜正打包发往南方城市。

  这一丰收场景得益于近年来兴和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冷凉蔬菜产业为抓手,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存储、常态化带农,让昔日“零散地块”变身如今“增收宝地”。

  规模化与科技赋能,告别“靠天吃饭”

  “我们村过去种地‘小散弱’,效益低。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千亩连片种植,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告别了‘靠天吃饭’。你看这蔬菜长势,就是我们产业致富的最大底气!”兴和县南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此前,兴和县部分乡村农业生产长期受困于零散种植模式,农户种植全凭自然条件,“靠天吃饭”导致收益不稳定,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为破解这一发展困境,兴和县立足本地实际,挖掘部分区域高海拔、夏季凉爽的独特气候优势,将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与统筹协调,当地将农户手中零散的地块整合连片,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兴和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9万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昔日零散的农田变成了连片的“增收田”。

  科技元素的注入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活力,当地为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对作物的精准施肥、灌溉,有效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大幅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产量。

  恒温库织密冷链网 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菜刚丰收就怕没地方存、卖不上价,之前年年担心这事儿。”在兴和县,种植冷凉蔬菜的农户曾普遍有这样的顾虑。由于冷凉蔬菜保鲜期短,一旦存储不当,辛苦一季种出的蔬菜很可能烂在手里。如今,随着兴和县“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进,这一困扰农户多年的难题得到破解。

  如今,冷链仓储设施已成为兴和县乡村田野间的“新标配”,县级层面建成大型冷链仓储基地,乡镇配套布局冷链点,从蔬菜收储、保鲜到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一应俱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3座恒温库,这些设施如同给冷凉蔬菜产业装上“定心丸”,解决了周边农户蔬菜存储的后顾之忧,让兴和县逐渐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冷链物流纽。

  依托完善的冷链体系,兴和县冷凉蔬菜的流通路径愈发多元。田间刚采收的新鲜蔬菜,送入恒温库“歇口气”完成保鲜后,一部分经精心打包,直供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部分经过深加工,直接端上消费者餐桌;还有品质出众的蔬菜,借助保鲜技术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

  全链条运作不仅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衔接,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

  强化联农带农,鼓足农民“钱袋子”

  “我年纪大了,现在在县里蔬菜基地干活,离家近、活儿不累,采一斤菜能挣10块钱,日子宽裕了,心里也踏实。”兴和县团结乡黄土村村民李娟说。

  兴和县将“联农带农”机制深度融入冷凉蔬菜产业链,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蔬菜基地优先吸纳本村、周边群众参与田间管理、蔬菜采收等工作,实行“按件计酬”激励模式,采收蔬菜每斤支付10元,多劳多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此务工的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赚取可观的工资性收入。据统计,务工群众人均年收入2.5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植,从“提篮小卖”到畅销全国,从零散收入到稳定增收,兴和县以千亩“冷凉菜”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旺、集体强大、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热”力画卷。(张瑞秀 王雅娟)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张弛
11198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内蒙古阿拉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助农牧民增收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