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位位人才相聚而欢,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吉生太镇,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画卷展现眼前。
近年来,吉生太镇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按照“由表及里、内外结合、连片打造”的要求,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提升,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土特产”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小小“土特产”,能量有多大?吉生太镇的乡亲们给出的答案。
连日来,家住吉生太镇公合成村的村民史文军忙着收割玉米。“今年我家种了500多亩玉米,能收入15万元左右,还能享受国家种植补贴5000多元。同时,还种了500多亩马铃薯,今年雨水好,收成也好,预计能收入30多万元,还能享受国家种植补贴3万多元。”史文军喜悦地说。
丰收也让同村的谢伟干劲十足,他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我家的300多亩玉米迎来大丰收,亩产超过1600斤。计划明年扩大种植面积,继续进行科学种田,现在像我这样的老农民也逐渐变身为新农人了,学会科学种田,既能保护耕地,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三得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吉生太镇加大力度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使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扎扎实实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走进吉生太镇海卜子村的杜蒙肉羊育种联合体标准化繁育小区,只见一排排宽敞整齐、明亮干净的现代化羊舍里,羊只膘肥体壮,或悠闲地卧着休憩,或香甜地吃着饲草,调皮的小羊羔撒着欢儿,时而追着羊妈妈吃几口奶,时而与小伙伴们玩耍嬉戏,“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繁育小区内,老庞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添加草料、打扫棚圈、给小羊羔喂奶,老庞抱着怀里刚刚喂完羊奶的一对双胞胎小羊羔。“我们家现在养殖基础母羊70多只,一年能生产100多只羊羔,今年水草肥美,羊膘特别好,不少都是双羔,还有好几个是三胞胎。”他看着眼前膘肥体壮的羊讲道,“养殖牲畜不仅要下辛苦,更要讲科学,这些年没少学习科学养殖的知识,养羊也越来越有经验了。”
据了解,为了达到“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目的,老庞还种植玉米60多亩,一部分留着喂羊,一部分进行销售还能增加家庭收入。“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自从有了杜蒙羊繁育小区,切实把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也实实际际地提高了大家的收入。乡亲们的钱包鼓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老庞乐呵呵地说。
同样通过养殖杜蒙羊增收致富的村民孙才,说起他的杜蒙羊就开心不已:“繁育小区为我们的养殖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我家共养殖杜蒙羊70多只,今年共生产羊羔100多只,出售羊羔70多只,收入4万多元。同时,今年我还种了100多亩玉米,亩产能达1600斤,这几天正是收割期,预计能收入7万多元。”
办好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美好的村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走进吉生太镇的大小村落,只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的胡同干净整洁。看着不断变美的村庄,吉生太村的王铭、王糖莲老两口的幸福感都要溢出来了。
“这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更方便了。”王糖莲介绍,她家门前的胡同口,原来坑坑洼洼,夏天下雨有积水,冬天下雪就打滑,出行不方便,导致院里家里也不干净。现在一出家门就是硬化路,再也不用担心泥泞路滑不安全了。
为打通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米”,吉生太镇全面推进农村巷道硬化工作,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切实打通了乡村“最后一米”民生路。
乡村之美,不仅要外在美,还需要内在美。
中午时分,吉生太镇本坝村的“爱心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三三两两围桌而坐,边聊天边等着吃饭。
62岁的何爱爱正忙着为10多名留守孤寡老人做午饭。“这间‘爱心食堂’是我们镇的民政助理梁忠勇大哥组织建立的,他的爱心感染了我,老人们能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挺好的,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高兴。”何爱爱边做饭边说道。
“食堂为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免费饮食,饭菜软乎又合口味,真香!我们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7岁,平均年龄75岁,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在是好。”今年67岁的任四海高兴地说,“出门就能吃上热乎饭,村里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民生无小事,吉生太镇在不断提升村民住房、饮水、医疗等条件的同时,还加大力度全面落实教育保障措施。全镇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68名,每年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34万元左右,并为镇内2名因残疾、智力等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开展定期送教服务,有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
看病就在“家门口”,村民喝上“放心水”,农产品“飞”出吉生太……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办成,汇聚成吉生太镇的山乡巨变。
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小白花代替孝服,祭奠客请一切从简……前不久,吉生太村一位老人去世,在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治丧过程井然有序、简约庄重。
“以前村里逢丧事,摆宴席、订鼓匠……一场下来得花费几万元,现在既有礼数又文明,真不错。”老党员乔珍认为,厚养薄葬,在老人生前好好尽孝比什么都强。
为了破除陋习,吉生太镇在多年前就组织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各村建立红黑灰榜,对婚丧嫁娶宴请人数和桌数等作出要求,原先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逐步改善。
乡风民俗看似日常,实则发挥着维系乡村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纽带作用。吉生太镇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文艺+”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年,共表彰乡风文明户39户。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如何有效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吉生太镇的做法值得称道。
在海卜子村的爱心超市里,洗衣液、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这里的东西用钱买不到,得用积分兑换。”村民冯志刚说,村民参加志愿活动、在家门口种植绿植、保持庭院干净整洁等,都可以获得积分,用于在爱心超市兑换日用品。
在积分制的激励下,海卜子村有事抢着干的村民越来越多,站着看的村民越来越少,村民们争当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农闲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跳广场舞、扭秧歌,镇里还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我们的幸福指数是越来越高。”海卜子村村民付文治开心地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今日之吉生太镇,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一村美”到“全域兴”,从“一处好”到“一片好”,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和福祉。未来,吉生太镇将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前进的号角下奏响全面振兴的主旋律。(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张蜀雁)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