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锡林郭勒 > 正文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勤劳。”9月23日,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丹迪嘎爽朗地说。

9月23日,“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记者走进丹迪嘎的家。

无效路径9月23日,记者们聆听丹迪嘎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70岁的丹迪嘎是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阿拉坦杭盖嘎查牧民。1960年,4岁的丹迪嘎被养父母接到了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阿拉坦杭盖嘎查,从此黄浦江畔与祖国北疆草原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丹迪嘎成了家里的长子,开始了草原上的新生活。

家境的贫寒挡不住丹迪嘎的勤奋好学,牧场就是课堂,蒙古语、骑马、牧羊成了他的必修课。在养父母的呵护下,他很快融入了草原。 

“那时候条件不好,鞋烂了就用铁丝绑起来,没有铁丝就用绳子”,丹迪嘎回忆,“我们从小就知道无论多艰苦都要勤劳”。 

1972年,丹迪嘎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参军入伍。在部队中,他不仅刻苦训练军事技能,更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汉语、文化知识和党的理论。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从“先进青年”到“优秀党员”,军营的锤炼让他从牧民青年蜕变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战士。

军营成为丹迪嘎人生的转折点,让他从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后来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奠定了思想与能力基础。

退役后,丹迪嘎选择回到阿拉坦杭盖嘎查。面对牧区信息闭塞的困境,他化身文化传播者,赶着马车穿梭6个嘎查放映科教影片。三载寒暑,他用影像为牧民打开科学养殖的大门:疫病防治、品种改良、草场管理……这些知识悄然改变着传统牧业模式。 

1985年,丹迪嘎接任嘎查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40万元集体债务,牧民们也整日愁眉不展。丹迪嘎破釜沉舟,大刀阔斧地奏响了他的“改革三部曲”。 

为了盘活集体资产,他带着牧民丈量2.8万亩集体草场,规划牧草种植与销售,顶着烈日奔波于草场与收购点之间,三年间靠卖草创收还清所有债务。 

为了让贫困户有生产资料,他以个人名义担保承包2000只羊,推行“公司+牧户”分成模式。白天,他跟着牧民放羊、学习养殖技巧;晚上,熬夜制定分配方案。

为了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境,他组织牧民远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家庭从负债累累变成“万元户”,牧民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无效路径丹迪嘎老人讲述如何保护草原。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勤劳。”丹迪嘎再次说。 

退休后的丹迪嘎,依然坚守“勤劳”初心,2021年,他主动担任“党员中心户”,把自家蒙古包变成便民服务点——帮牧民代购生活物资、代办行政手续,还自学生态保护与网络营销知识,手把手教牧民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牛羊肉。

他积极响应草畜平衡政策,把自家的草场分成20多块“小牧场”,再根据牛羊的需求和草场的生长状态进行轮牧,给草场一个充分休养生息的时间。 

“草原是如何养育我的,我也将如何回报它,我从未忘记过草原的恩情,更没有忘记过父母对我的恩情”,丹迪嘎说,“我就是草原的儿子。”

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儿子”,丹迪嘎的故事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记者 张慧玲 田婷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杨净毓
993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山东枣庄铁花火雨迎元宵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