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山下已经热浪滚滚,海拔约1200米的重庆市城口县北屏镇仍然凉爽怡人。中午时分,大巴山茂林修竹与潺潺流水间的一处农家小院,飘出诱人的烟火气。
经营着农家小院的付成银,迎着循香而来的几拨登山客:“城口老腊肉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贵客盈门!”
“别看我们这院子小,光是城口老腊肉一年就能卖50吨呢!”付成银一边介绍农家小院的拿手菜,一边热情推介大巴山出产的各种“土货”:蜂蜜、羊肚菌、山地鸡……
“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山上的农户生态搬迁后,我们‘靠山吃山唱山歌’,引入经营主体改造这些废弃的老宅子,发展‘非遗’研学和生态游,还吸引了法国艺术家长驻大巴山营建自己的艺术部落。”北屏镇党委书记孙廷怀说,自从村口有了高速公路,周边区县和陕西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巴山深处也有了持续稳定的客流。
在海拔1360米的“巴源问山”乡村研学基地,几家幼儿园选送的骨干教师正在接受陶艺培训。“退休后来大山里面创办这个基地,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去年一年算下来,还倒贴了4000多元。没有办法,就是喜欢这些山里的东西。”基地负责人向华说,基地最开始只有儿童木工课程,后来又根据游客的要求增加了扎染、陶艺、自然徒步等多门课程。北屏镇松柏村立足当地资源打造漆艺艺术家驻村创作的大漆艺术村落和大漆文化展示中心,向华的基地又开设了大漆体验课,除了平时零散的游客,一年还能接待50多个旅游和研学团队。
可观可感可动手的项目多了,游客在村子里待下来,当地村民利用老房子老院子服务游客的餐厅、民宿和“土货”销售也发展起来了。
“原山原乡有引人入胜的厚重文化,山乡风景本身就还有不少价值可以挖掘!”刚送走一个写生团的咸宜镇党委书记谢希德,介绍由旧养老院盘活改建而成的国际写生基地时,语气中仍透着兴奋。这个去年9月才投运的写生基地,目前已经接待了超3000名师生前来采风,也留下了不少以当地风景入画的作品。
“以巴山蜀水、大漆文化为核心,我们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个门类的写生专业线路,并与重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战略协议,吸引师生走进城口,描绘这里的山水生态、城乡风貌以及讲述背后的故事。”谢希德说。
从去年至今,由旧粮仓改建的美术馆已相继举办了大漆艺术创作传承创新研讨会、鲁渝协作文化交流书画展。愈发浓厚的艺术气息,正为充足配套的乡村文旅带来更多流量。
“可不止我们咸宜镇,现在大巴山深处的乡村发展生态更丰富了,光是每年来这里写生的游客就能超过8万人次。”谢希德说。
(记者 张国圣 黄汉鑫)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