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适逢麦收时节,在山东青岛莱西市的“麦作文化体验馆”里,莱西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马氏巧饼”第六代传承人马秀娥又开始了新一季的忙碌。她将小麦面食文化与端午传统美食粽子相嫁接,做出面皮由小麦面粉和果蔬汁揉成、内馅为大枣糯米的面粽。
“这是用火龙果汁调出来的红色面粽,上面点缀着小狗,俏皮可爱。”从青岛市区来参加面食文化研学的栾佳怡分享着她做面粽的感受,“在体验馆里既能学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亲手做自己喜欢的面食,简直太有意思了!”
据介绍,莱西驯化培育种植小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中国发现最早小麦遗存的地区之一。马秀娥领记者走进馆内,46件展品一一映入眼帘:古莱人收割小麦的石铲刀,小麦播种用的点葫芦,收储小麦用的升、斗……每一件农具都在诉说着胶东先民耕作过程中的勤劳和智慧。
进入“面食记忆”分馆,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憨态可掬的“猪头饽饽”、缀满红枣的“百岁馒头”……形态各异的胶东花饽饽,在暖光灯下泛着麦香。“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果腹食物,背后承载着一代代莱西人的美好记忆。”看着眼前这些千姿百态的花饽饽,马秀娥细数起了当地人对面食的“偏爱”,“新生儿三日送‘喜面’、百日蒸‘百岁馒头’,老人过寿要用‘九桃一手’,盖新房要‘狮虎把门,金龙绕梁’……胶东花饽饽一口咬下去嚼的不只是麦香,还有婚丧嫁娶、四时节令,以及面团背后的‘蒸蒸日上’。”
如今的麦作文化体验馆,不仅是传统面食文化的展示场、面食技艺的传习所,更是乡村振兴的孵化器。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经免费开展面食培训200余场,带动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创业。
“未来,我们还打算扩建增设AI智能研学板块,以麦为媒,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麦作文化、面食文化。”马秀娥说道。(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魏康)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2025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