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社会 > 正文

  2025年8月11日,《农民日报》第2版刊发题为《在河畔稻香里感知文明乡风》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是一个以朝鲜族为主,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村寨。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乡风文明,邻里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多民族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8月11日《农民日报》第2版

  远山如黛,稻田澄碧,绿油油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有炊烟从村里的东南角升起,在邻里邻居的傍晚闲聊中,三合村渐渐入夜。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是一个以朝鲜族为主,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村寨。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乡风文明,邻里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多民族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党群同心,绘乡村幸福图景

  走进三合村,迎面所见是朝鲜族气息浓郁的民居和小桥流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说家住三合村,生活越来越幸福。

  一大早,村里的保洁员铁运喜就开始打扫村里的大街小巷,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在清洁的村道上,扫地声和着稻田里的蛙鸣鸟叫,铁运喜觉得心情更好了,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

  “村里的变化让我觉得每天的生活都特别有奔头儿,从小到大生活在这里,我得把自己家‘打扮’得更漂亮啊!”铁运喜边干活边说。

  从三合村建村,到如今的新时代,80多年来,这里的老百姓始终团结协作、携手奋进。“我们的村名三合村,其中的‘三’,指流经村子的三条河流;‘合’就是交汇之处,也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大家合为一家。”说起村名的含义,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这样介绍。

  早在2017年,三合村就被评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源于三合村淳朴文明的乡风和完善的村落保护。

  这几年,三合村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三合村沟渠整治等项目,对村内所有基础路面进行硬化改造,改造面积达22382平方米。

  行走在三合村,随处可见传统的朝鲜族民居,有瓦房也有泥草房,屋脊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如飞鹤,让人一眼便觉得与众不同。“我在村里住了70多年,是跟着三合一起‘长大’的,房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环境越来越美,但是传统民俗味道一点儿没减。”三合村老党支部书记朱圣吉心生感慨。

  现在,三合村有记录村子历史的民俗馆,有丰富百姓生活的文体广场,有融合自然之美的稻田景观栈道、园林小品,更有民族风情步行街上的游人如织,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在三合这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村现在已经实现路、桥、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监控全覆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同样覆盖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更是实现了常态化,在这里生活,我们非常幸福。”许忠峰说。

  文明为笔,谱产业振兴新篇

  乡村发展得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定要两手抓。一直以来,三合村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村“两委”工作同部署,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结合主题党日、重大节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梦、“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特色宣讲活动140余场。

  三合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构建起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由党员带头,一起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打造网格员队伍,下设7个网格,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在日常工作中,网格员能够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全年入户排查矛盾120余次,开展移风易俗、消防安全、治安管理、防范电信诈骗宣传110余次,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生活中要树立科学理性饮酒观念,能少喝就少喝,尽量不喝;同时要自觉增强法治观念,坚决杜绝聚众赌博行为!”在三合村文明实践小院里,志愿者王延寒正在进行移风易俗入户宣讲,还将印有“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内容的围裙、毛巾等小礼品发放给村民。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接地气的宣传,和有效的、有温度的治理机制,把三合村打造得井井有条、和谐幸福。”许忠峰说。

  湛蓝的天空下,小桥流水淙淙,沿着三合村民族风情步行街的石板路前行,有游人赏花,有新人拍摄婚纱照,有孩子研学……成熟的旅游环境,让这里成为近郊游的首选之地。

  有了好的环境,村子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几年,三合村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引进文旅业态。村民利用自家庭院经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文旅业态,推动了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五园”庭院经济建设。目前,全村现有各类经营主体43家。

  夏日里,是三合村最为热闹的时候。文化节、捕鱼节、音乐节、“一起去村游”、户外打卡定向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远近游人。“这里距离市区近,下班跟家人、朋友来吃一碗朝鲜冷面,尝尝泡菜,觉得很幸福。”市民施颖说。

  2024年,三合村接待游客人数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万元。

  乡风浸润,守温情烟火人间

  走进三合村互助养老餐厅,朝鲜族传统灶台与现代化厨具相得益彰,可容纳40位老人同时就餐。这里不仅是“暖胃”的食堂,更是“暖心”的家园。

  2023年,三合村整合老年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合作共餐”模式——低龄老人轮流备餐烹饪,高龄老人享受服务,形成“共备-共制-共餐”的全流程互助联盟机制。

  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作为互助联盟召集人,每天带领老人们制作打糕、辣白菜等美食,在烟火气中延续文化记忆。

  67岁的姜信淑主动承担餐厅卫生管理,她说:“帮衬高龄老人,自己也过得充实,这叫‘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现在,像她这样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已有20余人,成为三合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针对村内中高龄、独居老人占比高的现状,三合村“两委”还联合驻村工作队、村医组成了“一巡二看三问”志愿服务队,每周上门巡访特殊老人,对接超市、饭店等社会资源,提供代购、送餐、送药等“六助”服务。“老人是村里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开展互助养老工作中,更加注重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精神文明的火种更好地传承下去。”许忠峰表示。

  三合村还十分注重发挥文明实践作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2024年,三合村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等阵地资源,开展养老助学活动10余次,“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老年节、大米节等特色文体活动50余场,开展全民阅读、鸿雁送书等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石榴籽同心筑梦”党员文化宣传队,聘请文化村长,组建舞蹈队,开展“石榴籽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评选,营造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

  从古朴的民居到热闹的步行街,从田间地头到互助养老餐厅,文明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中,三合村的文明密码已经镌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梁子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江海
990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内蒙古突泉:林果喜获丰收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