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文化 > 正文

  乌兰牧骑的精神血脉——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文艺的人民性,强调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期望,满足人民的文化艺术需求,用文艺精品服务人民。乌兰牧骑自觉践行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

  在十分艰苦的年代,乌兰牧骑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文艺演出送进每一户人家,同基层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是乌兰牧骑砥砺前行、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是乌兰牧骑引领先进文化一路前行的精神血脉。

  乌兰牧骑的诞生和成长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赤子之心。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关心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积极探讨适宜于基层文化生活需求的组织形式。当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在锡林郭勒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开展试点工作。1957年6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相继成立,之后内蒙古各地纷纷建立起乌兰牧骑,来自农村牧区和其他工作岗位有艺术专长的人民,由此而转身为专业文艺工作者,像拉苏荣、金花、牧兰等成长为全国闻名的艺术家。乌兰牧骑的成长倾注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教导,这面文艺战线高扬的旗帜沐浴着党的光辉,体现了党的文艺思想的深远意义。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以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团体得以彰显,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起一个文艺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如何为基层老百姓进行文化服务的典范。

  “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的特质,既指乌兰牧骑队员兼具多种艺术表演能力,也指乌兰牧骑兼具多种社会职能。乌兰牧骑通过文艺演出,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为促进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从乌兰牧骑的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接受先进文化滋养,在于乌兰牧骑与人民心贴心,与人民的情感和期待息息相关,老百姓从心里信服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家家户户,在田间地头、草原上和蒙古包里的演出,彻底打破了剧场的四堵墙,使演员与观众心灵共振,情感没有了距离,文艺的宣传功能润物细无声地得以实现。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全面地展现出乌兰牧骑的社会责任,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特别信赖,用辉煌的业绩证明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真谛。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艺术作品,滋润了几代人的情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情趣,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至今在群众中广为流传,那些精彩的舞蹈、曲艺和戏剧作品让人们记忆犹新,祖国发展的时代韵律不断地回响在人民心中。

  今年秋天,额济纳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游客滞留。从额济纳旗抗疫报道中,我们不断看到乌兰牧骑队员的身影,他们穿起防护服送衣食、送药品,连夜录制各种网络文艺作品为民众送上心灵慰藉。周围地区的乌兰牧骑还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献物资,录制文艺节目支援额济纳旗。疫情无情人间有情,60多年来,乌兰牧骑脚步不停、传统不丢,疫情之下,本色不改,驰骋于抗疫战斗中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再次用实践行动诠释了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弘扬优良传统 做好示范引领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呼格吉勒图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弘扬优良传统,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4年来,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在全区乌兰牧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扎根基层,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自诞生之日起,就熔铸着红色基因,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一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成立50余年来,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来,零距离为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队员们深入农牧区,走村入户组织开展“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深入中小学校、部队军营等基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聚焦伟大时代,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入基层采访民间艺人,掌握第一手创作素材,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乌兰牧骑之间开展“一专多能”的辅导交流,不断提升创作能力,创排新节目献给当地群众,让百姓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服务群众,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方法

  乌兰牧骑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站在基层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和农牧民群众的梦想之中。50余年来,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深深扎根于农村牧区,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发挥机动灵活优势,突破场地、布景等限制,将舞台搭到群众身边、搭在百姓家门口,零距离地为群众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辅导基层文艺骨干、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各族群众心间,凝聚起了各族干部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更是充分发挥短小精干、一专多能的特长,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乌兰牧骑服务成效,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文明实践内涵和表现形式,切实提升了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推动文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兰牧骑的基层演出服务中,既有长调、呼麦和马头琴,又有话剧、二人台、晋剧和小戏小品,队员们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关怀和政策的同时,也让各族群众增进了解,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拉近各族群众的关系。

  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积极推动文艺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普及辅导、创作表演平台,充分彰显乌兰牧骑红色基因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4年来,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跟党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及时代价值

  □斯芹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在党的文艺方针引领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铸就了全国文艺战线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乌兰牧骑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乌兰夫同志在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内蒙古许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农牧区的文化生活落后,农牧民的文娱活动单调。为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内蒙古尝试在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建立文化馆(站),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因旗县文化馆(站)数量少,平时只能到附近的乡镇活动,偏远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1956年12月,乌兰夫同志将内蒙古偏远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建议了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办法,并建立相应的队伍。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乌兰夫同志在农牧区开展调研,并组织文化工作者进行讨论。有人提议举办那达慕大会丰富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那达慕大会活动丰富、规模大、群众基础好,但每年仅举办两次,会期短、场地集中,有很多人无法参加,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常态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957年初,乌兰夫同志将内蒙古开展文化服务的困境又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建议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适应广大农牧区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于是,内蒙古文化部门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苏尼特右旗和翁牛特旗试办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便于进行巡回服务的小型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的诞生,改变了农牧民“羊在地上跑、鹰在天上飞、数着石头堆、瞪眼混天黑”的生活。乌兰牧骑带来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让农牧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乌兰牧骑带来了科学知识,为农牧民开启了走向新社会的大门;乌兰牧骑带来了社会主义文艺,带来了生机活力,塑造了新时代的农牧民和农牧区。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肯定了乌兰牧骑60年来的成绩,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迅速掀起学习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热潮。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区乌兰牧骑现有75支队伍3500多名队员。他们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服务达8000多场,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变了农村牧区的面貌。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畏艰辛,服务人民,淬炼了不朽的乌兰牧骑精神。

  热爱人民的初心没有变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队员坚持与农牧民一同劳动,利用劳动间隙为农牧民开展服务。乌兰牧骑队员在长期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在服务基层时,乌兰牧骑绝不给人民群众增添丝毫负担。直到如今,乌兰牧骑在完成服务后,依然坚持将演出场地打扫干净再返程。60多年来,乌兰牧骑一直坚持实打实为农牧民服务,他们帮农牧民挑水、剪羊毛,甚至献血治病。究其根本,是因为乌兰牧骑队员热爱人民,真正地将自己视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是文艺工作者坚守的艺术追求。60多年来,乌兰牧骑累计编创了1.3万余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从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获得灵感,编创出《鄂尔多斯婚礼》等集艺术性、生活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他们立足时代要求,创新出马头琴交响乐等集传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对党忠诚的本色没有变

  乌兰牧骑是党在我区创建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队,先天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1957年,为满足基层文化需求,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内蒙古决定“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到农牧民家里去”。这支短小精悍,但使命重大的队伍被命名为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党的历年文件及《人民日报》等对其有“文化工作队”“红色宣传队”等多种表述。这些称谓虽各不相同,但对乌兰牧骑是“党的文艺工作队”的属性有着一致认可。可以说,乌兰牧骑的名称,既彰显了其成立的宗旨、又富有内蒙古特色、也蕴含着党的文艺事业的无限生机。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用艺术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创作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为群众开展公益性演出,辅导和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开展基层服务活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党和人民的认可,成为服务农牧民的知心人、贴心人,成为党的声音和关怀的传播者、践行者。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队员中有各民族、各领域的工作者。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乌兰牧骑队员怀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共同追求,组建了团结和谐的乌兰牧骑大家庭,他们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他们用文艺作品引领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乌兰牧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先行探路者和榜样。

  艰苦奋斗的本质没有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回顾历史,乌兰牧骑成立之初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停发工资的情况下,乌兰牧骑队员坚持为农牧民提供各项服务。他们不畏艰苦、不计报酬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让农牧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更加坚定了农牧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决心。改革开放后,乌兰牧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坚守基层,始终将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作品视为使命和担当。在新时代,乌兰牧骑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文艺工作者的操守,年均创作300多部作品,有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时代在变化,条件在改善,乌兰牧骑热爱人民的初心没有变,对党忠诚的本色没有变,艰苦奋斗的本质没有变。这些优良传统是一代代乌兰牧骑人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旗帜上的誓言,是乌兰牧骑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如今,我们学习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人民至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传统;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无畏精神。

  (高明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编辑:周逸
87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呼和浩特金盛快速路金桥段正在紧张施工中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