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无废城市”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致力于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核心是不断促进固体废物在源头上减量化,利用上资源化和处置上无害化,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效应。以康巴什区为例,探讨“无废城市”建设实践路径。
“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要求城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实现协同突破。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依托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重点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等工程,形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闭环管理模式。这一做法不仅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具有支持作用,而且对同类型城市绿色转型路径的探索具有可供参考的意义。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无废城市”建设基础
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
康巴什区地处鄂尔多斯腹地,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出独有的资源禀赋。背山面水自然地貌和乌兰木伦河三面临水为城市生态发展提供了条件。从产业布局来看,文旅产业别具特色,依托历史遗迹和建筑设施打造了众多特色旅游景点,例如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草原丝路文化区・康镇和拥有国际赛道的赛车小镇文化区。该类行业的发展格局决定了它所产生固废的种类多和旅游配套有关,如景区餐饮包装废料和纪念品生产废料,并呈现出分散性和季节性等特点,这对固废的统一收集和处置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又以其行业的创新性和活力为“无废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造性转化空间。
现有治理体系与挑战
康巴什区已构建起相对系统的治理体系。印发《康巴什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为整体工作推进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在工业固废管理方面,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借助“鄂尔多斯市固体废物监管系统”落实台账管理。但当下体系仍面临困境,城市快速发展中,文旅、商业等多业态并行,固废产生量与复杂度攀升,现有监管系统对新兴业态固废追踪存在滞后性;且不同部门在固废治理职责上存在交叉模糊地带,协同治理效率待提升,在迈向“无废城市”的进程中,需进一步优化治理体系以应对复杂局面。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无废城市”建设实践路径
构建全域覆盖的固废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优化路径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需构建系统化固废治理体系。在建立全域覆盖固废分类收运处置体系的优化途径上,可以通过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来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
基于此,需要建立涵盖工业、生活、建筑等全品类固废的分类编码体系,明确收运容器规格、标识及操作流程,形成区域标准化手册,并部署智能收运调度系统,接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垃圾桶满载率、运输车辆定位及路线拥堵数据,运用运筹学模型优化收运路线,实现“定人、定车、定线、定时”的精准收运。再者是搭建固废处置数据中枢并与产废单位上报系统,收运车辆管理系统和终端处置设施等相衔接,建立由产生源至处置终端全过程电子联单追溯机制。同步更新收运装备,配齐新能源密闭式收运车辆,增加称重和视频监控等设备,保障运输过程无遗漏和可溯源。此外,为了应对偏远地区,我们采用了“集中收集点加移动中转站”的策略,并配备了模块化的压缩设备以实现固体废物的减少和容量的转运,从而构建了一个全域无缝连接的废物收集和处理网络。
推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在推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层面,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构建产业链协同体系。以鄂尔多斯能源化工为产业根基,谋划专业化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并推出差异化招商政策,吸引固废资源化龙头企业落户。围绕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建立“原料预处理—产品的高值化开发—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全链条产业模式。
具体实施中,引入先进粉体改性技术对煤矸石进行活化处理,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与新型墙体材料;利用粉煤灰分级提取氧化铝、硅基材料等高附加值组分,配套建设下游陶瓷、耐火材料生产线。加强产学研合作,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固废资源化中试基地和研发纳米级矿物填料和低质聚合物前沿产品。构建产业协同平台,促进火电企业和建材企业达成长期供需协议,定向输送和稳定消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同步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定固废资源化产品地方标准、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措施,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与企业专业化分工相匹配的产业集群。
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智慧管理工程
为破解生活垃圾治理难题,康巴什区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为原则,构建智慧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从源头减量的角度来看,需要实施“限塑令”和“净菜上市”的政策、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力推广可降解包装材料、构建净菜加工配送体系、降低厨余垃圾的产量等。绿色消费模式需要大力推广,鼓励市民使用环保袋和重复使用餐具,搭建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并推动闲置物品的回收。
在过程控制方面,需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集成垃圾投放点视频监控、垃圾桶满溢预警、收运车辆轨迹追踪等功能,实现垃圾投放、收运、转运全流程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需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并通过社区课堂、学校课程和媒体宣传分类知识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末端治理中需要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利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和烟气净化系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回收。需要建立厨余垃圾生物处理中心并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方法使厨余垃圾变成沼气和有机肥的资源化产品。需要构建生活垃圾应急处理机制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增强垃圾处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建立建筑垃圾全链条监管与再生建材推广机制
针对建筑垃圾治理短板,康巴什区需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从源头管控上需要引入建筑垃圾减量化设计准则,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使用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来降低建筑垃圾的产量。建立建筑垃圾排放申报体系,需要施工单位事先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置方式进行申报,并将其纳入智慧监管平台进行备案管理。从过程监管的角度来看,需要构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对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和装载进行实时监测,对非法倾倒和抛洒滴漏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同时,需建立建筑垃圾消纳场动态监测机制,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定期巡查消纳场容量、堆放高度、扬尘污染等情况,确保消纳场安全规范运行。末端利用上,需要建立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基地并引入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和再生骨料生产线的先进技术装备,建筑垃圾被处理成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混凝土和其他建材产品。需要建立再生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应用规范,确定再生建材在道路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和技术要求,促进再生建材大规模应用。有必要构建再生建材的市场推广机制,以政府投资工程示范应用和公共建筑绿色采购为抓手,拓展再生建材市场需求,打造“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绿色建筑”循环产业链。
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无废城市”建设实践彰显出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价值。它打破传统固废治理范式并通过建立多元协同制度框架,智慧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循环产业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耦合,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验证可行途径。这一实践既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样本,也对全球环境治理格局下的中国城市方案做出了贡献,并昭示着系统性的治理思维、技术创新驱动和社会共治模式在解决生态环境困局中的关键性作用,为同类型城市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参照。 (张 洁)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