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盛夏7月,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水源村,连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精准作业。4年前,一项革命性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这里试验并取得成功,玉米最高亩产达2513斤,刷新赤峰市纪录。

  赤峰地处北纬41°至45°之间,是“黄金玉米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赤峰市玉米主推品种不突出,技术模式单一等现状一直制约着产能的充分释放。

  2021年,赤峰市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引进试验,并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推广,从最初的500亩试验田到如今推广面积突破215万亩大关,全市玉米生产迎来质的飞跃。2024年,赤峰市玉米种植面积993.09万亩,产量达101.57亿斤,占粮食产量总量的74.7%。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赤峰成功推广,离不开当地探索实施的“四个优先”“四个结合”绿色增产方式。

  “四个优先”筑牢根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筛选耐密植高产抗逆新品种,亩保苗普遍增加1000株以上;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引导种植户使用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精准作业;安全投入品优先,在技术推广田内做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推广优质商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面源污染;瓶颈技术攻关优先,针对浅山丘陵干旱半干旱的特点,持续优化膜侧增密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在增产的同时减少农田残膜等“面源污染”。

  “四个结合”指明路径。粮食增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既攻单产也重节水节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元宝山区、翁牛特旗等地组织合作社应用马斯奇跃、德邦大为等先进的精量机械开展代耕代种,在敖汉旗、喀喇沁旗应用膜侧精量播种机开展技术示范,让技术真正“落地生金”;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既树立标杆也带动散户;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相结合,以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为重点,力促全域均衡增产。

  “我们与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深化技术合作,培育本土专家并带领技术骨干下沉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利用示范基地强化辐射带动,力争让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扎根田野。”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慧忠说。

  2024年,赤峰市玉米技术推广田平均亩产高达1837.8斤,亩均增产208.2斤。其中,敖汉旗黄羊洼镇1360亩技术推广田平均亩产2411斤,亩均增产510斤,增产增效成果斐然。

  今年,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选择重点优势产区,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全力打造玉米高产示范样板,助力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元宝山区平庄镇水源村200亩示范区,聚焦耐密抗倒伏品种筛选、种植模式对比、水肥高效利用等5项试验,通过滴灌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密度提高1500株,亩保苗6000株以上,为玉米单产再攀高峰探路。

  敖汉旗黄羊洼镇的200亩示范区,围绕鲜食玉米品种筛选、播期与密度调控等开展4项试验,重点展示以合理增密和提高群体整齐度提升鲜食玉米品质与产量的精准技术路径。

  “我们要充分发挥示范区和种植专家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让更多种植户了解掌握增产技术,让更多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不断扩大技术覆盖面积。”赤峰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柴贵宾说。

  今年,赤峰市落实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推广面积达215.1万亩。

  从试验田的“星星之火”到215万亩的“燎原之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不仅让“黄金玉米带”迸发新活力,更以科技赋能勾勒出粮食安全的坚实图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画卷在赤峰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记者 王塔娜)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1139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配餐安全层层把关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