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额济纳河片区。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初秋时节,阿拉善盟的大地上蒸腾着热气。从额济纳旗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抵达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路两旁平坦的沙地上种满梭梭,一根根黑色的滴灌带沿苗木行间铺设,将生命之水精准送达每一株梭梭的根系。
“这里是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额济纳河片区,是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战略、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关键战场之一。我们在这里人工种草6万亩,现在已经全部完成栽种,正在进行养护工作。”额济纳河片区负责人关新伟介绍,项目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推进,中国建筑一局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承建,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这是一片以裸岩石砾地为主的土地,土层薄弱、保水性较差,且当地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平均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00倍。要想种下树苗,并保证其成活率高绝非易事。
经过多次研究比对,当地选择了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1年生梭梭品种,作为固沙保土、生态恢复的核心物种,并引入“浅埋滴灌”技术,为脆弱生态下的人工种草提供了关键支撑。滴灌带沿树木行间铺设,被浅埋于地表下3至5厘米处,滴头间距为4米,确保水均匀分布到每棵树苗的根部,如同隐形的“毛细血管”,有效规避了烈日的“蒸发掠夺”。数据显示,传统洒水车漫灌每亩需水2.55立方米,浅埋滴灌仅需0.666立方米,减少了73.08%的用水量。“每一滴水都精准抵达根部,这是干旱区种活树、保住绿的命脉所在。接下来我们打算继续优化滴灌方式,引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定时定量浇水,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并配备湿度传感器和压力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水压,调整浇水量。”项目区工作人员介绍。
微风拂过,成排的梭梭苗在滴灌带间轻轻摇曳,嫩绿枝丫在广袤沙地上涂抹出点点生机。曾经一览无余的裸岩石砾地,如今已被日渐稠密的绿色绸带覆盖。浅埋滴灌的魔力不仅在于节水,更能显著提高梭梭的成活率。持续均匀的水分供给促使其根系深扎,增强了抗旱韧性;同时避免了传统漫灌引发的土壤侵蚀与盐碱化风险,为贫瘠土地积累了恢复的资本。
“借助这些有力的栽种和养护方式,额济纳旗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2021年至2024年,额济纳旗‘三北’六期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30万亩。仅2024年一年,就高质量完成生态治理任务123.5万亩。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扩张,防止其与周边沙漠形成合围之势,2025年,额济纳旗计划治理总面积92.17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28.57万亩,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43万亩;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0.14万亩。”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布和巴特尔介绍。(记者 李超然 孟和朝鲁 程英军)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