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秋风拂过沙丘,一株株梭梭随风摇摆。日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康新街道格德热格社区的治沙区,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近200名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红领巾治理荒漠”思政实践课。

  活动现场,同学们俯身弯腰,认真修补被风蚀破坏的沙障。他们用小铲将裸露的草格重新埋进沙土,仔细压实每一处缝隙。风沙扑面,但孩子们眼神专注、动作坚定。“虽然手有点酸,但想到这些小格子能挡住风沙,让小树苗活下去,我就特别有劲儿!”一名四年级学生一边埋沙障,一边说道。

  这些看似简单的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手段。这是康巴什区第一小学自2019年以来举办的第38期荒漠治理活动。几年间,累计参与学生达4800人次,现场体验荒漠化治理已成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埋设沙障,累计覆盖400亩,种植梭梭、沙柳等耐旱植物280亩,成功让187棵沙柳在荒漠中顽强扎根。

  “除了传统方法,学校还引入聚乳酸沙障等环保新材料,实践沙柳平茬技术,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科技治沙的力量。”劳动老师许平说,孩子们不仅是劳动的参与者,更是治沙科技的体验者,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这场持续几年的实践,已超越单纯的劳动教育,成为一堂融合生态意识、劳动教育与精神塑造的“行走的思政课”。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燕说:“鄂尔多斯治沙实践是统编教材中‘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核心内容的具象化载体。‘红领巾’治沙思政课应运而生,因为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是老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春季,东胜区人武部“国防林”生意盎然,东胜区景宁实验小学少年军校毕业班的200多名师生与人武部官兵共同种下一株株树苗。学生高一涵将梦想卡片系在树上:“一起长大,共同守护祖国。”

  植树间隙,东胜区人武部负责人田月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政课。学生乔子新说:“我们要像小树苗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认真学习、增强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据了解,“行走的思政课”开展过程中,科研院所、园林绿化部门、家长纷纷加入,形成思政教育“社会大课堂”。康巴什区教体局与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合作,为学校开发定制课程;园林部门提供沙柳苗和种子;家长与学生共建“亲子林”,推进家校共育。

  在乌审旗,师生们走进毛乌素沙地,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治沙让荒漠变绿洲的蝶变;探寻萨拉乌苏遗址,触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共绘民族团结情’活动,让历史可触可感,提升了孩子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和感悟。”乌审旗第三小学教师何瑞说。

  据了解,鄂尔多斯全市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格局,推出七大主题“行走的思政课”、18条市级精品思政路线。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1221次,超28万名师生参与并获益。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张弛
1032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航拍内蒙古清水河县明长城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