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记者 张鑫
玉米金黄如海、高粱赤红似火、水稻清香沁人……时下,在内蒙古大地丰收的田野上,一场与时间竞速的大田作物抢收战役正全面打响,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根基。
粮安天下,农兴邦本。内蒙古从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提升粮食单产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北疆大地用沉甸甸的丰收,为5年耕耘写下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2024年,内蒙古实现粮食“二十一连丰”,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820.1亿斤,稳居全国第6位,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为“中国碗”盛满“内蒙古粮”。
提产稳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金秋时节,内蒙古处处是丰收图景。河套平原小麦颗粒归仓,兴安岭下稻田金黄,黑土地上农机穿梭。这背后,是内蒙古多维度发力的成果。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种植户吴敌的260亩水稻亩产达1400斤,得益于稻种优选与水肥精细化管理,稻米饱满度提升,售价也水涨船高。全镇12.7万余亩水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柱。
为稳住粮食产能,内蒙古打出政策与技术“组合拳”。春耕时,提早下达惠农资金,发布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清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组建11个自治区级专家组、404人单产提升专家库,发布19项主推技术与60个农作物主推品种,实现重点旗县全覆盖。今年推行的“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吨粮田’1000万亩”行动,搭配全国首个单产提升专项政策,从“增产、增收、增效”三方面推出41项举措,推动粮食播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
如今,内蒙古“粮仓”“肉库”“奶罐”齐发力。粮食总产量从2022年的780.1亿斤增至2024年的820.1亿斤,肉类总产量从2022年的277.8万吨增至2024年的300.8万吨,羊肉、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向区外调出肉类150万吨以上。“奶罐”端得更稳,内蒙古牛奶产量由2022年的733.8万吨增至2024年的776.7万吨,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全方位夯实国家农畜产品供给根基。
科技赋能,激活农业发展后劲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葵花盘饱满丰硕。村民常友明感慨:“以前秋雨多就烂根,现在排水系统完善,产量年年稳。”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补齐灌排短板,还推动地块整合,搭配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农业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57万亩,正推进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计划2032年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为切实发挥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内蒙古自2022年起,已连续3年实施“看禾选种”工作。2023年将“看禾选种”写进《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3年来,该平台助力品种推广,面向全国征集品种7000余个,推介优良品种267个,推广面积从1579万亩增长到2343万亩,增加面积764万亩,增长幅度达48.4%。通过平台建设,举办现场观摩会,解决了品种分散化、区域碎片化问题。
目前,“看禾选种”平台已经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提供交流平台,签订成果转化意向的品种13个,签约意向金额达478万元。
2024年以来,在已建成的60个“看禾选种”平台的基础上,内蒙古重点打造7个自治区级综合性区域平台,由原来的单一作物展示示范升级为以当地特色优势作物为主、多种作物综合性展示示范。
此外,内蒙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23年以来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92万亩,推广畜禽粪污还田模式,综合利用率达82.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2.4%,为现代农业注入科技动能。
多元增收,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秋收时节的赤峰市,处处是忙碌身影。在赤峰市松山区玉米基地里,联合收割机昼夜作业,烘干塔24小时运转,两天就能完成过去一周的收割流程,玉米机收率超98%; 宁城县汐子镇的高粱亩产600斤,秸秆还能作饲料,成了农户的“红金豆”; 翁牛特旗种粮大户的200亩水稻订单种植,直供加工厂,亩产创历史新高。
“三秋”的尾声里,北疆大地的粮囤满溢着金黄,田埂间的泥土仍留存着丰收的余温,既是对一年辛勤耕耘的犒赏,更是对来年生长的期许。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重要节点回望,内蒙古以政策为基,让惠农举措直抵田间地头;以科技为翼,让智能农机、绿色农技扎根沃野;以产业为脉,让粮畜加工、乡村文旅串联起增收链条。在守护“大国粮仓”的使命中筑牢安全底线,在拓宽乡村振兴的路径上,激活内生动力。北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积蓄力量,正以丰收的底色为笔,持续书写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时代新篇。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