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连浩特市区一角。(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边塞风光,雄奇壮阔。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这颗镶嵌在祖国北疆的明珠,既承载着千万年的远古记忆,又跳动着现代开放的强劲脉搏。
7000万年前,这里是恐龙的乐土,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遗留的骨骼化石印证了壮丽的自然史诗;17世纪起,旅蒙商人伴着清脆的驼铃声,循着古老的商道在此驻足,奠定了建城的人文历史;20世纪中叶,随着铁路的贯通,一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不断书写着开放融合的时代新篇。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二连浩特市,正如其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城”,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绽放出北疆文化的璀璨光芒。
恐龙故里 远古秘语
二连浩特市,恐龙之乡。
这里不仅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更有全球罕见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埋藏地,隐藏着远古生命的密码。
走进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化石埋藏馆,半米厚的岩层堆积层中,大小不一的恐龙骨骼化石交错叠压,纹路清晰、形态完整,将时光凝固于千万年前。
作为晚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杰出代表,此处以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保存完好而享誉国际。
经专业勘探,恐龙化石埋藏区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目前,展馆仅开发覆盖400余平方米,仍有大量珍贵化石静待更深层的探索。
“二连盐池埋藏着大量恐龙等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鳄类、龟鳖类、鱼类等化石,说明当时这个地区是湖泊遍布、植物茂盛、气候炎热潮湿的自然地理环境。”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建升介绍。
化石埋藏馆内展示牌静静诉说着恐龙可能的终结:洪水、气候剧变、食物匮乏……自然浩劫封存了这段地球往事。
自1893年俄国学者奥勃鲁契夫首次在此发现化石, 至1922年中亚考察团发掘出首枚恐龙蛋,再到近百年间多国科考队伍陆续发现巨盗龙、盘足龙等十余种恐龙化石,二连浩特市持续震动国际古生物学界。2005年,“二连巨盗龙”出土,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十大科学发现”; 2008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如今,远古的呼唤已深深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在208国道距二连浩特市区12公里处,一对高19米、长80米的巨型恐龙雕塑,高昂着头颅,巍然屹立于道路两侧,成为二连浩特市标志性“市门”。
沿途数公里恐龙景观大道上,形态各异的恐龙雕像错落有致地分布而立,有的低头觅食,有的昂首远眺,有的结伴而行,它们与远处转动的白色风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远古与现代交织的北疆画卷。
茶路驿站 兴替融合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
辽金时期,这里已是北方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家园,草原上的牧歌与马蹄声交织,勾勒出早期游牧文明的轮廓。
元朝时,这里设“玉龙栈”,是联通中原和北疆乃至欧洲的重要站点。
公元1689年,中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一条以茶叶贸易为核心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其中,从张家口通往库伦,最后抵达欧洲的商道“张库大道”,成为当时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贸易线路,而此地成为张库大道主路上的重要站点。
公元1820年,清朝在此设立伊林驿站,使之成为中央通传政令的重要站点。
在这漫长的商道上,伊林驿站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商人赶着满载茶叶、丝绸与瓷器的驼队,从南方一路北上,经伊林驿站休整补给后,便要穿越茫茫沙漠、辽阔草原与寒冷的西伯利亚森林,远赴欧洲。
伊林驿站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鼻烟壶、俄式餐具、西洋钟表等西方物品经此传入内地,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而内地的油纸伞、丝绸织物、瓷器等则通过驿站,源源不断地运往草原和西方。
在伊林驿站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景泰蓝座钟,它采用元朝时期从波斯传入中国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成,既具有西方钟表的实用功能,又蕴含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成为当时民族交融、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1918年,在原有古商道张库大道的基础上,张库公路营业线路开辟从张家口至库伦沿线的10个汽车站,伊林驿站成为重要站点之一“滂北”站。
1943年以后张库大道商贸运输中断,伊林驿站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2017年,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二连浩特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伊林驿站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清理,揭露面积6700平方米。发掘院落3处、房屋37间、灰坑8个、灰堆1座、柱洞70个。出土文物600多件,包括陶器、瓷器、木器、铜器、钱币、纸质文物等。考古人员在古车辙印遗迹上采集到马掌、铁器、车马构件、陶器、电线绝缘瓷瓶等。这次考古发掘清理工作为万里茶道张库大道段、草原丝绸之路、伊林驿站的进一步研究保护,提供了真实、全面的实物资料与数据信息。
马蹄踏过岁月,驼铃回荡千年。这片土地连通世界的使命,从未改变。
北国之门 开放新篇
地处要冲、通联八方,二连浩特市始终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积淀出包容、开放、坚韧的北疆文化气质。
1956年,“钢铁驼队”让古道驿路焕发出新动能,中国、蒙古国、苏联三国国际铁路联运正式开通,设立二连站,使这里成为欧亚大陆桥中的重要枢纽。
各族人民汇聚于此,城市建设围绕火车站展开,“二连镇”随之诞生,因此,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196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二连浩特市,并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二连浩特市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1992年,二连浩特市被国务院列为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成为祖国北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如今,二连浩特市成为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城市,拥有中蒙两国间唯一的铁路口岸。
在这里,生活着许多蒙古国友人,商户、留学生、客运司机、来治病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是中蒙友好交流的缩影。
屹立于中蒙边境线上的二连浩特国门下,一条铁路串联起更广阔的世界,也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
这是连接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欧亚大陆桥。口岸铁路换装作业场将跨境货物在这里完成“换装”,成功跨越中蒙双方相差的85毫米轨距,让广袤的亚欧大陆紧密相连。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中国向北开放重要战略支点、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进出境口岸,二连浩特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繁忙的景象:一列列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二连浩特市,经二连浩特国门出境后,驶向蒙古国、俄罗斯及欧洲各国;同时,来自欧洲的汽车、木材、矿产资源等货物也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
从恐龙时代的生命律动,到万里茶道的驼铃回响,再到中欧班列的汽笛轰鸣,不同时代的声音在此交汇,形成二连浩特这座城市跨越时空的交响。
未来,这座五彩斑斓之城还将继续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开放与发展的浪潮中,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共鸣、民族与世界交融的北疆新画卷。(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及庆玲)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