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生长在北纬40°至北纬70°之间的北寒温带和部分北寒带,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由于桦树皮具有柔软、防水、可塑性强、抗腐蚀性等特点,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鲜卑、突厥、室韦、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都具有用桦树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习俗。桦树皮制品在游猎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在山林中生活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都曾居住在用桦树皮搭建的房屋中。《隋书室韦传》载:“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其余同北室韦。”《黑龙江志稿》记载:“鄂伦春地产桦,其皮坚韧,可制器具,小舟及庐账皆桦皮为之。”桦树皮房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樟松树干搭的木架子,另一部分是木架子上的遮盖物,整体呈圆锥体,鄂温克语称其为“仙人柱”,鄂伦春语称其为“斜仁柱”。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房屋建筑的选材、制作技艺、居住习惯等方面基本一样。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鄂温克族仍有人居住在“仙人柱”。
桦皮船制作是游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独木舟制作技艺,鄂温克语称桦皮船为佳乌,鄂伦春语称为奥木鲁钦。桦皮船采用樟松木板条作船的龙骨,桦树皮为船身,接头处用桦树、松树油胶等涂抹粘实,以防渗水。船桨和撑杆是桦皮船两个必不可少的附件。桦皮船不论在制作技巧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一绝,灵巧实用,使用方便,曾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用于渡河、捕鱼、狩猎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呼伦贝尔八旗达斡尔族佐领敖拉·昌兴在率队巡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边境时,就曾乘坐桦皮船,他们的桦皮船“长约六丈,宽有一丈多,用桦皮合并而缝成,船底下是用轻木筏子套上的”。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俄罗斯等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器具有很多是由桦树皮制作。桦树皮器具有轻巧、易制、携带方便、隔潮等优点,适于在野外生活中使用和在仓房中存放物品。人们在农历六月进山剥桦树皮,将桦树皮制作成桶、篓、箱、盒、盆、碗、水斗、簸箕、烟笸箩等器具。桦树皮器具制作技艺流程包括剥皮、软化、裁剪、缝合等十余道工序,并使用狍筋、麻线等材料。通常还用几何形纹、云纹、字纹、花草虫蝶鸟兽纹等图案来美化桦树皮器具,花纹图案的形成技法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着色、图绘、人工着色、划痕、压抑刻、雕刻、剪切以及烙烫等。
有资料显示,游牧、渔猎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桦树皮器具的种类和图案。桦树皮器具制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成为游牧、渔猎民族共有的传统技艺。
现如今,通过桦树皮制作技艺依然能够追忆祖辈在山林中的生活场景,桦树皮制品已成为守护游猎民族记忆的重要媒介。桦树皮制作技艺丰富了北疆文化、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和精神内涵,体现了各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2006年5月,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根河市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走进博物馆、展览室、陈列室、制作技艺传习馆、学校、景区、社区等场所。桦树皮制品从传统生产生活用品逐渐向文创产品转变,如桦皮笔筒、桦皮盒、桦皮本、桦皮烫画等现代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金洁)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