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不退我不退,对我们基层干部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下的泥、心中的牵挂、肩上的责任。只有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群众,大家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早日战胜洪水,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姜俊义说。
“自7月23日强降雨以来,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形成网格化防汛责任体系。同时,重点对万家沟水库退洪渠、哈素海水库退洪渠、民生渠退洪渠、西白石头沟、美岱沟后河(以下简称三渠一沟一河)等区域进行部署,确保每一处危险河段、沿线道路及村庄均有镇、村两级干部驻守。”姜俊义说。
连续的强降雨让原本处于饱和状态的三渠一沟一河水位猛涨,驻守在陶思浩村的姜俊义当机立断兵分两路:一队由村干部带队,挨家挨户劝人转移,将村民送往安置点;一队由他带领驻守堤坝,实时监测水位变化。
7月25日,暴涨的河水漫过堤坝涌入陶思浩村,洪水如脱缰的野马瞬间就没过了脚踝。得知洪水进村,姜俊义不顾齐腰深的湍急水流,毅然跳上装载机推铲,和救援人员一起合力救人。当装载机开到村民李心平家门口时,李心平和老伴儿王秀风、外甥张宇佳(化名)正站在台阶上瑟瑟发抖。“之前哪见过这阵势,吓得我一直哭。看到我哭,外甥哭得更厉害了。我两年前做过手术,到现在也没完全恢复,不能涉水,容易着凉。外甥今年10岁,洪水深得已经到了他的下巴处。”提起当日的险情,王秀风仍心有余悸。
看到此情形,姜俊义和志愿者陈飞立即下车救人。为防止被洪水冲散,姜俊义和陈飞紧紧地攥着彼此的手,艰难前行。“水势又大又急,我们在水里根本迈不开腿,只能贴着地面一寸寸向前挪动,而且必须保证不摔倒,只要一倒,就会被水冲走。”姜俊义回忆道:“孩子太小,我们决定先救孩子、再救老人。我和陈飞合力将孩子托举到车上后,转身又去救老两口。当时陈飞背着王秀风,我一手扶着陈飞,一手拽着李心平,几人必须并排走才能保证安全。”
险情未歇,担当不止。7月27日,七股地村退洪渠堤坝出现隐患,姜俊义即刻带队赶赴现场。“经过实地勘察,我们发现民生渠退洪渠水量过大,村庄位于退洪区内,堤坝一旦决口将直接威胁村庄安全。镇里紧急调拨物资并组织101名镇干部全员参与筑坝抢险,女同志负责装填沙袋,男同志负责搬运,我们从中午干到晚上,最终成功加固危险堤段,排除了决堤隐患。”姜俊义感慨道,“保住堤坝就是保住家。看到干部们奋战一线,群众们备受鼓舞。不仅七股地村的村民纷纷加入筑坝,就连周边野场村、贾家营村的村民也加入进来,当天有200多名干部群众加入到筑坝抢险中来。”
7月23日至8月12日,敕勒川镇累计完成9个村共计1079人的转移工作。在防汛抢险过程中,累计投入机械200台次,使用编织袋50300个、吨袋800个、木桩680根、铁丝网40卷。“目前,陶思浩村仍有13户27人暂住安置点,其他村的村民都已回村展开自救。我们将重点组织干部清理陶思浩村农户家和主干道,并调配帐篷、折叠床、被褥、药品等应急物资保障村民基本生活。同时,针对房屋受损情况,镇里已组织专业公司进行房屋鉴定,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补贴政策,帮助受灾村民尽快重返家园。”姜俊义说。
汛情不退我不退,是姜俊义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托举生命、在暴雨如注的堤坝上带头抢险的生动写照。他以党员干部“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在防汛抢险一线筑起了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红色堤坝”。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