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记者从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等科研团队,历经4个月野外考察、7个月室内初步分析研究,并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经专家论证,确定新发现的两条兽脚类恐龙行迹,分别为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行迹和中国最长的行迹。
据了解,该保护区陶利9号点的兽脚类恐龙行迹由5个连续的中型兽脚类恐龙足迹组成,单步长平均值为2.65米,足迹长约25厘米,复步长达5.3米。从化石足迹形态学特征看,脚跟印迹很浅或无,足迹远端印迹很深,表明恐龙运动时重心向前,呈踮脚尖快速奔跑状态。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阳介绍:“经计算,该恐龙处于快速奔跑状态,速度达每小时45公里,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与全球兽脚类恐龙奔跑形迹对比,它刷新了白垩纪时期兽脚类恐龙的最快速度。”
在该保护区另一处恐龙行迹点,科研人员发现由69个足迹组成的长行迹,全长达81米,为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兽脚类恐龙行迹。李阳表示:“该恐龙行迹步幅约1.2至1.3米,换算后行走速度很慢,属正常行走状态。经测量,整个足迹长度达81米。此前,中国兽脚类恐龙最长行迹发现于四川,长69米,此次发现刷新了纪录。”
目前,白垩纪时期奔跑最快足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上。此次新发现的恐龙行迹中,每个足迹化石形态学特征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科学展览与研究价值。李阳说:“此次发现意义重大,两处恐龙行迹为我们理解兽脚类恐龙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依据。”此次实地考察与研讨,不仅确认了“世界最快” 恐龙足迹的学术价值,也为“中国最长” 行迹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保护恐龙足迹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43处遗迹点、23层足迹化石,总量估算超万枚。保护区内兽脚类、蜥脚类、鸟类及龟类足迹类型齐全,分布密度和保存完整度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被誉为世界足迹化石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记者 布音额尼尔乐)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