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盆,洪水漫卷。近日,甘肃、内蒙古多地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河流水位暴涨,大片农田、道路被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新兴际华集团闻“汛”而动,在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的直接领导调度下,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支持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央企担当,迅速集结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新兴际华队(以下简称“新兴际华救援队”)精锐力量,星夜兼程奔赴内蒙古哈素海洪涝重灾区,打响一场排涝抢险攻坚战。
高效决策 快速响应
8月10日,救援指令下达。新兴际华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强调要“确保人员绝对安全,强化组织指挥,务必做到装备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高效完成救援任务,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党委的高效决策为行动注入强大动能。
接到救援指令后,集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内蒙古救援前线工作组,构建起“集团总部-前线工作组-救援现场”三级协同、靠前指挥的快速反应体系。依托成熟的应急救援评估机制和模块化作战理念,迅速组建起一支涵盖指挥、投送、排涝、保障的体系化新质救援力量:
核心战力:20余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救援骨干。
指挥装备:2顶30平方米指挥帐篷、1顶60平方米指挥帐篷以及通讯指挥系统,确保救援现场指挥通讯畅通。
重装投送:3台5000立方米/小时大型排涝车、2台4000立方米/小时主力排涝车,搭配多套高机动模块化排涝泵组(1000立方米/小时、500立方米/小时),汇聚高达26000立方米/小时的磅礴排水能力。
硬核保障:自主研制的宿营车、炊事保障车、冷藏车、轻高机电力保障车、加油车等专业后勤保障装备,使队伍具备完善的自我保障与持续作战能力。
救援队于10日17时56分从北京市丰台区大灰厂驻地火速开拔,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克服极端恶劣天气和长途奔袭的疲劳,疾驰610公里,于11日凌晨4点30分抵达灾情严重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救灾前线。这支队伍的到来,为焦灼的抗洪战场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
迎难攻坚 硬核排涝
展现在救援队员眼前的洪涝区域,高达6000万立方米的浑浊积水吞噬着广袤农田与道路,景象触目惊心。集团前线工作组抵达灾区后第一时间主动对接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和安能集团指挥中心,经过周密勘察和科学研判,选定托克托县五申镇下七星湖村坝区作为核心排涝主阵地。
作业现场面临跨度大、远超水带额定长度等严峻挑战。队员们迎难而上,发挥专业技能,对现有水带进行精准截断与可靠拼接,快速扩充管线覆盖范围,同时多方紧急筹集大量水带及配件,为后续的排涝效能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月12日,排涝救灾大战在泥泞的托克托县下七星湖村堤坝打响。25名救援勇士顶风冒雨,在齐膝深的冰冷泥水中鏖战。沉重的排水管带在队员们肩扛手抬、号子声声中被精准铺设。随着一声令下,排涝“巨无霸”发出震耳轰鸣,粗壮的水龙喷薄而出,直泄河道,迅速构筑起120余米的“生命泄洪线”。
救援任务时间宝贵,排涝救援实行“人休机不休”,24小时2个小组轮班上阵。经过队员们的日夜连续奋战,开展排涝救援不到3日,整体排涝能力跃升至2.3万立方米/小时,平均每日排涝能力达到近45万立方米的水量,一天的排水量相当于近18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凭借卓越的装备效能和队员的拼搏精神,救援队的排涝能力、人均效能在此次参与救灾的国家专业队中一直处于最前列。
体系保障 协同作战
“绝不给受援地增添任何负担!”这是救援队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应急管理部装备支持资金转化为硬核实力的生动体现。在参与此次救援的众多救援力量中,新兴际华救援队是少数实现完全自主保障的队伍之一。
依托集团强大的应急装备产业链,自主研发的保障利器大显神威:舒适的宿营车是救援队员缓解疲劳的温暖港湾;野战炊事车与冷藏车无缝衔接,热腾腾、香气四溢的饭菜准时送达救援一线,暖胃更暖心。用30平方米帐篷搭建的“战友驿站”为坝上救灾作业的队伍提供了遮风避雨、喝水小憩的场所。
集团一盘棋,救援无边界。集团旗下驻内蒙古及集团内兄弟企业与救援队协同作战,火速驰援,提供救援队必要的生活物资,展现了集团系统内企业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极大鼓舞了救援队队员的士气和战斗力。
在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以及以中国安能集团为主体的央企联合体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新兴际华队与内蒙古森林消防、中国安能等专业救援力量紧密协同,共享信息,互助保障,在大堤上构筑起一体化排涝、共守平安的坚实格局。
淬炼精兵 成效卓著
截至8月22日,新兴际华救援队累计排水量达460万立方米,装备效能发挥率超95%,人均排涝效能位居国家专业队前列,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恢复作出突出贡献。
本次救援是救援队实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通过“三新”—新装备、新战法、新机制的综合运用有效提升了救援队的救援战斗力。
新装备—自行研制的4000立方米/小时、5000立方米/小时大流量排涝装备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堤坝作业的适应性及排涝效率;新型宿营车、炊事车、电力保障车等后勤保障装备稳定运行,为连续高强度作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战法—以难得的真实救援场景作为训练场,检验了平时制定的排涝作业标准化操作方案、极端天气应对预案等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性,在实战不断优化完善并在实景中开展演练,有效锻炼了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新机制—针对本次重大排涝救灾任务,集团公司-二级公司-救援队,三级联动应急指挥体系首次搭建并且高效运转,实现了信息传递及时准确、资源调配科学高效、现场指挥精准有力。救援现场首次采用设立管理组长、技术组长的“双组长”以及“早交班、晚点评”管理机制,实现了人员管理与技术管理的深度融合,确保人机高效协同,同时做到救援现场及时总结复盘,人员轮换无缝衔接,保障了救援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本次救援过程中,新兴际华队的专业素养、过硬作风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水利厅等部委部门的高度评价,更赢得了并肩作战的消防、林草及国资央企应急队伍等专业力量同行的肯定以及托克托县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扬,成为救援大堤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完)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蒙)字第631号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